臺灣西南部古亭坑層泥岩之古水深變化

謝宜蓁

摘要

微體化石浮游有孔蟲與底棲有孔蟲比率(%P),可用於推斷臺灣海域約 30~2000 公尺範圍內古水深。本研究利用二仁溪東、西剖面古亭坑層地區泥岩樣本進行探討,計算出各樣本的 %P,並測量各樣本粗顆粒含量,比對東、西剖面古水深差異與其代表意義。


研究目的

  1. 探討有孔蟲於古亭坑層泥岩中的適用性。
  2. 測試研究區域內沉積物的含砂量與古水深的相關性。
  3. 探討臺灣西南部沉積盆地地區的演化過程。

研究過程與方法


研究成果與展望

  1. 以有孔蟲比例重建古水深的方法,較粗顆粒含量適用。
  2. 地層中的粗顆粒含量與古水深無明顯相關性,故依照研究結果,認為粗顆粒含量不足以作為重建古水深的單一依據。
  3. 二仁溪東、西剖面的古水深無明顯深淺變化,可能的原因有:
    1. 東、西剖面分別屬於不同的沉積盆地。
    2. 東剖面的沉積通量較西剖面大。
  4. 粗顆粒含量差別可能源自於西剖面附近大陸有大量的粗顆粒沉積物來源,而造成西剖面平均粗顆粒含量大於東剖面平均粗顆粒含量。
  5. 關於臺灣西南部沉積盆地的沉積物供應來源與構造抬升演化的證實,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Back